在我國,結直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,已經上升到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三位,其中約85%的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,5年存活率低于40%,而早期腸癌5年生存率>90%。所以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是戰勝這個惡魔的關鍵!
腸癌為何找上門?
癌癥的降臨從來不是意外也不是運氣不好,一定是在生活中一些致癌因素的作用下慢慢病變的。那腸癌的發病原因有哪些呢?
01
飲食因素
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飲食中高脂肪、高蛋白質等食物攝入量增多,會導致結腸中膽汁酸與中性固醇的濃度升高,在細菌的作用下,容易生成致癌物。
另外,
蕨菜、茶葉蛋、熱帶水果,久置的、辣的、生冷的食物等都可能刺激腸粘膜,要少吃。
02
不良生活習慣
日常久坐、抽煙、喝酒等都可能增加腸癌風險。
久坐會使腸道蠕動減弱,代謝產物中的有害成分易在結腸內滯留并刺激腸黏膜;再加上久坐者腹腔、盆腔、腰骶部血液循環不暢,易患痔瘡、便秘,這些都增加了結腸癌的發病危險。
酒精和煙對任何一種腫瘤都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。所以為了自身健康還是戒煙戒酒的好。
03
抗生素的濫用
近年來,抗生素的使用越來越廣泛。據統計,在抗生素的使用人群中約1/3的人根本不需要用抗生素!
美國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:
濫用抗生素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,增加腸癌患病風險。
04
慢性大腸炎癥
癌癥的產生與炎癥因子的長期刺激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。腸道的其他慢性炎癥,在增生性病變的發展過程中易形成息肉,可能會進一步癌變。如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是常人的30倍。
05
遺傳因素
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家屬,患大腸癌的危險性比普通人群高2-6倍。甚至有研究顯示:
具有腸癌遺傳因素的家庭,患有腸癌的概率幾乎達到100%。
06
結腸息肉
有數據顯示,
90%以上的腸癌都來自于腸息肉病變。
大腸息肉可分五類,也就是腺瘤性息肉、化生性息肉、炎癥性息肉、錯構瘤性息肉等。其中,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腫瘤性息肉,是一種大腸癌癌前病變。
腸息肉的“變壞過程”90%以上的大腸癌是一步步從大腸息肉轉變過來的。這個過程一般需5-10年。
因為其在早期,
一般沒有臨床癥狀,只有很少一部分腸息肉患者出現便血、黏液便、腹痛等異常,而這些癥狀也常常缺乏特異性,常常唄忽略。
因此,單憑癥狀發現早期腸癌,太過冒險,也不靠譜。
為什么這么說呢?
首先,息肉,以及發生了不典型增生(癌前)的息肉、甚至已經癌變了,超過80%的人沒有癥狀;
即使有癥狀,如上文所述,也很容易被忽略;
第二,一旦出現一些信號,比如排便習慣改變、大便變細、便血、黑便、粘液便、持續腹痛、膿血便、腹部包塊、消瘦等,這早就不是早期了,而是中晚期。
因此要發現大腸癌、大腸息肉,只有通過科學的檢查!
怎么發現腸息肉呢?
很簡單,結腸鏡!這是唯一的發現手段!無論是息肉、早癌,只有它,無可替代!
腸鏡是一個帶有攝像頭的軟管子,可以進入我們的大腸,從肛門一直看到回盲部,醫生可以清晰地看見腸粘膜的微小病變;
加上放大、染色、取檢等功能,可以判定息肉的性質。
因為息肉和大腸早癌基本沒有癥狀,因此我們建議40歲以上的成年人,一定要及早做一次腸鏡。
對于高危人群,比如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、煙酒嗜好、肥胖、缺乏運動、久坐、熬夜、炎癥性腸病、長期有腸道癥狀者,更要提前篩查。
而對于有大便習慣、大便性狀改變、粘液便、黑便、膿血便、腹痛等癥狀者,藥品立即腸鏡檢查,一刻也不能等!